
書單|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-引導自己內在對話的心理勵志與自我療癒
記得之前看過博客來年度暢銷書分析寫道:當全球經濟不景氣或是重大事件時,心靈勵志與心理成長的書籍就會賣得特別好,這一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,可能是因為COVID-19,也可能是因為內容真的非常實用受用,所以一直都在各大網路書店排行榜單之中,就來跟大家分享一下心得。
「像是童話故事」
書中的動物角色主角是一向自信陽光、井井有條的蛤蟆先生,好朋友鼴鼠在拜訪他的時候,發現他的生活狀態有些不對勁,而蛤蟆先生也感覺自己精神不太好。於是蛤蟆先生的三個好友-河鼠、鼴鼠和老獾就鼓勵他找心理諮商師蒼鷺,故事與諮商就這樣開始了。
.
「寫作方式」
整本書是以對話的方式呈現,陳述主角人物接受心理諮商的過程,內容沒有太多專業燒腦的諮商名詞或理論,一次次短篇的對話看似輕鬆卻發人深省,有點像是在看童話寓言故事。
這種對話式的療癒情節,讓我想起 #被討厭的勇氣 這本書(作者:岸見一郎、古賀史建,究竟出版社)以阿德勒心理學的角度出發,用哲學家和年輕人對話的方式撰寫而成,這兩本在主角人物間的對話過程,都隱含著探尋自我認同和認識自己的真意。
「閱讀心得」
生活在忙碌的都會區裡,我們可能在處理情緒問題和人際關係,花費了很多精神,使得「自我狀態」在一片忙亂和混沌之中產生複雜的牽扯,然後就是矛盾、無力、牛角尖的負面感受。
每一次的負面感受,並不一定會透過行為、表情做出表達,累積太多太久的無力沮喪,將可能使人更退縮,演變成真正的心理問題。
.
我認為在接觸心理諮商前,「病識感」是很重要的自我覺察,因為就如同這本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內容提到,「心理諮商向來是一個自發的過程,諮商師和當事人都必須出於自願。」讓我想到,多年前我跟孩子都曾做過心理諮商,那時我們的眼前世界像是充滿霧霾,灰暗且混亂,讓人難以呼吸。
.
記得在心理諮商的過程,我跟當時年僅8歲的孩子一起諮商,因為孩子的破壞行為、因為我的情緒困擾,讓我多次在諮商小房間內眼淚潰堤,諮商師也從不曾直接告訴我對或錯,而是引導我去發現問題癥結,因為只有自己說出問題,才能解決自己的問題(繞口令?)
.
「推薦誰看」
1. 父母:蛤蟆先生的祖父、父親都是權威型的教養和生活方式,連帶母親也在給愛的過程中感受到壓力,而當孩子在這樣的環境中成長,就容易產生迎合他人 情感矛盾的心理狀態。
2.注重心理健康議題:生活在現代資訊爆炸、壓力爆棚的社會,是否曾多次感到低落焦慮、迷失方向,或是突然不知道往哪裡走?翻閱這本書,將有助於的自我內在對話和自我療癒。
.
另外~這本雖是翻譯書,不過有些情境描述的文字讀來流暢,就像是國中會考作文第一名的學生能寫出的通順,所以也很適合國中以上的孩子閱讀。
好書推薦這裡買: